世界赠予我的世界王菲专辑
凌晨三点,空调外机滴水声像节拍器。赠予我蹲在二手唱片店的菲专纸箱堆里,指甲缝卡着灰,世界突然摸到一张没有塑封的赠予《浮躁》——1996年的港版CD,侧标已经泛黄,菲专但碟面连划痕都没有。世界老板打着哈欠说:"二十块,赠予这女的菲专现在不红了吧?"
当卡带机遇上《执迷不悔》
1993年我还在用复读机听英语磁带,直到表哥的世界walkman里传来"这一次我执着面对/任性地沉醉"。那种咬字像含着冰块又突然融化的赠予唱法,和当时满大街的菲专甜腻情歌完全不是同个物种。后来才知道,世界这张专辑里有五首歌是赠予她自己写的:
- 《执迷不悔》国语版亲自填词
- 《动心》里古筝配电子鼓
- 《不再儿嬉》的英伦摇滚基底
最神奇的是《长大》,2分48秒突然插入的菲专京韵大鼓,14岁的我根本理解不了这种混搭,但莫名把歌词抄在了数学作业本上。
菲式唱腔的物理课
大学蹭了声乐系的课,才明白她的发声有多反常规。用老师的话说:"别人用声带振动,王菲用空气振动。"具体来说:
技术名称 | 典型歌曲 | 违背常理之处 |
气泡音转假声 | 《暧昧》 | 通常歌手会避免声带突然松弛 |
喉音颤音 | 《梦中人》 | 教科书标注"易损伤声带" |
有次在KTV唱《我愿意》,朋友说:"你每个字都在模仿,但听起来像在组装宜家家具。"确实,她那种"把歌词当外语唱"的疏离感,本质上是对汉语四声系统的破坏性实验。
被低估的创作野心
2000年的《寓言》前五首居然是个完整的神话叙事:
- 《寒武纪》开天辟地
- 《新房客》造人
- 《香奈儿》欲望诞生
- 《阿修罗》战争
- 《彼岸花》轮回
全用弦乐铺底却毫无古典感,张亚东后来在访谈里承认,录《阿修罗》时用了电脑游戏音效库。这种把史诗当成小品来做的任性,现在看依然前卫得可怕。
唱片工业的异类样本
对比同年代天后级歌手的发片频率:
- 王菲:1994-2003年共9张原创专辑
- 张惠妹:同期14张
- 李玟:同期11张
但她的每张专辑都在推翻前作,《只爱陌生人》里甚至有首纯器乐《哔一声之后》。当年乐评人骂这是"行为艺术",现在回头听,那分明是早期ASMR啊。
有次在台北的咖啡馆,听到隔壁桌两个音乐系学生争论《将爱》是不是电气化失败作。我插嘴说其实《四月雪》的合成器用了蒙古呼麦的频谱分析...结果被请喝了三杯奶茶。你看,菲迷的暗号比摩斯密码还好使。
那些藏在歌词里的密码
林夕给她写的词常埋彩蛋:《百年孤寂》里"天亮走到天黑/从不觉疲惫"对应《开到荼蘼》的"最后剩下自己/舍不得挑剔";《守望麦田》"风/吹过麦田"其实是《暗涌》的镜像叙事。最绝的是《不留》,全篇用物品隐喻:
我把水晶鞋给了你十二点给了她我把情节给了你结局给了她
后来看林夕散文集才知道,这是他和王菲打麻将时聊出的概念——用歌词玩俄罗斯套娃。
当菲迷变成考古学家
2015年在东京淘到张奇怪的《王菲》日版,B面居然有未公开的《Eyes on Me》日文demo。唱片店老板是香港人,他说当年日本团队偷偷录了三个语言版本,最后英语版被选进《最终幻想8》原声带。
现在每次听到《怀念》里那句"也许喜欢怀念你/多于看见你"都觉得好笑。我们这些歌迷何尝不是,整天在二手市场掘金,把0.2秒的换气声都分析出论文,却从不去演唱会凑热闹。
窗外的天开始泛蓝光了。那张《浮躁》还在唱:"九月天高人浮躁/la jum bo..."二十年前的预言,此刻正在我生锈的CD机里应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