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整理书房时,随意书法索我在布满灰尘的秘籍樟木箱底翻出一本蓝布封面的线装书。封面用隶书写着《随意》二字,打破的书书脊处还粘着半片干枯的常规竹叶——这是我二十岁那年,在扬州东关街旧书市淘到的法探第一本书法秘籍。
一本“不按套路出牌”的随意书法索书法指南
翻开这本泛黄的册子,霉味里混着松烟墨的秘籍余香。作者署名“石砚散人”,打破的书落款时间是常规光绪二十三年。开篇写道:“世人皆言永字八法,法探吾偏要拆它个七零八落。随意书法索笔尖行走纸面,秘籍本就如风过竹林,打破的书何苦自缚手脚?常规”
书中收录的37种笔画组合,倒像是法探老顽童的游戏笔记:
- 把颜体的横画嫁接在瘦金体的竖勾上
- 用章草的波磔搭配赵孟頫的点捺
- 甚至让篆书的圆转与魏碑的方折共舞
这样玩真的不会翻车?
记得第一次在宣纸上尝试“柳叶悬针法”时,毛笔尖突然像喝醉似的打转,在纸上戳出个墨团团。正要放弃时,忽然瞥见书页边注着:“墨猪现形时,且看三分白”。试着在团块边缘补两笔枯笔,竟化成了只憨态可掬的卧牛。
传统教学 | 《随意》篇 |
从描红开始 | 直接蘸墨试错 |
讲究笔笔中锋 | 鼓励侧锋取势 |
临摹名家法帖 | 拆解笔画基因 |
当传统遇见“随意”
上个月书法社聚会,我把“颜筋赵骨”的试验品混在作业里。李老师拿着放大镜端详半天,嘀咕着:“这字看着眼熟,又透着新鲜劲,像用古方酿的新酒。”
其实书里藏着不少“小心机”:
- 横画收笔时轻抖腕,能带出飞白效果
- 写捺画中途突然提笔,留下“雁断云”的意境
- 转折处逆锋回弹,形成自然的枯笔肌理
那些让人会心一笑的细节
最有趣的是书末附的“笔墨菜谱”:
- 写行草前磨墨时加两粒盐,得风雨骤至之势
- 冬日用雪水调墨,出冰裂纹效果
- 藤黄兑花青,调出枇杷熟时的暖金色
生活中的“随意”实践
上周在咖啡馆等人时,我用焦糖酱在餐巾纸上试了“乱石铺街体”。服务生小妹盯着看半天,突然拍手:“这些字在跳舞呢!”后来她成了我的首位“野生学员”,用外卖单练起了笔画组合。
常规创作 | 《随意》创作 |
先打九宫格 | 直接落笔生发 |
追求完美字形 | 捕捉偶然效果 |
重视章法布局 | 讲究气息流动 |
现在我的书案总摊着两叠纸:左边是临帖作业,右边是各种“混搭实验”。有时墨色在宣纸上自然晕开,会比刻意经营更有味道,就像《书法艺术通论》里说的:“偶然天成处,方见真性情”。
写在最后
窗外的桂花又开了,去年用《随意》篇里的“金粟体”写的“香满秋”横幅,此刻正在檐下轻轻晃动。砚台里新磨的松烟墨泛着青光,笔架上挂着三支不同软硬的狼毫——该试试把钟繇的拙朴融入文征明的秀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