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住乡下,红杏邻居家院墙边有棵老杏树,出墙成语春天开花时,接龙红艳艳的红杏枝条探出墙头,村里老人总念叨:“这杏花啊,出墙成语跟人似的接龙,爱往外凑热闹。红杏”后来学古诗,出墙成语读到叶绍翁的接龙“一枝红杏出墙来”,忽然觉得这场景熟悉得很。红杏不过要接个成语,出墙成语还真得费点心思。接龙
接龙的红杏关键在“来”字
成语接龙讲究首尾相连,上句末尾是出墙成语“来”,下个成语就得用“来”开头。接龙翻遍《中华成语大辞典》,带“来”字的成语有几十个,比如:
- 来日方长——常用来安慰人“以后还有机会”
- 来龙去脉——形容事情的前因后果
- 来者不拒——不管谁来都接受
哪个最贴切?
候选成语 | 关联性分析 |
来龙去脉 | 红杏为何出墙?可能暗藏故事因果 |
来日方长 | 与春景的生机感契合,但缺乏画面联系 |
来者不拒 | 形容杏枝肆意生长,稍显牵强 |
老张家的杏树故事
前年回老家,发现邻居老张把那棵杏树砍了。问起缘由,他媳妇直撇嘴:“去年结的杏子掉到王寡妇院里,村里传闲话的能编出三本戏文!”这倒让我想起《金瓶梅》里“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的桥段,红杏出墙惹是非,确实需要捋清来龙去脉。
诗词里的隐藏线索
查《全宋词》发现,陆游也写过“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但都没直接点破的成语。倒是明清话本里,像《醒世姻缘传》用“来踪去迹”形容男女私会,和“来龙去脉”异曲同工。
市井里的智慧
菜市场听俩大娘唠嗑特别有意思:“李家媳妇最近穿得花枝招展,指定有来龙去脉!”“可不嘛,昨儿瞧见个开宝马的在她家楼下晃悠……”这成语用得,既接了前因,又藏着后果,比直接说“出轨”含蓄多了。
方言里的变体
在江浙地区,老人还会说“来三去四”,专指男女间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不过《现代汉语词典》没收录这个说法,倒是《吴下方言考》里有记载。
地域 | 常用表达 | 核心含义 |
北方 | 来龙去脉 | 强调前因后果 |
江浙 | 来三去四 | 侧重关系复杂 |
岭南 | 来踪去迹 | 突出行动线索 |
茶余饭后的接龙趣事
上周同学聚会玩成语接龙,小王刚说完“来日方长”,做律师的老李立马接“长治久安”,搞IT的小张却蹦出个“安防系统”,笑得大家直拍桌子。这种接地气的玩法,比生搬硬套教材有意思多了。
胡同口修车的老刘头更有意思,人家接“来者不善”,他硬接个“善财难舍”,还振振有词:“昨儿个有小伙想赖账,可不就是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