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夜赛报名前的决定那个深夜
记得按下报名确认键时,手机屏幕显示凌晨2:47。挑战窗外的个月虫鸣突然变得格外清晰,我的备战手心沁出薄汗——这个决定意味着未来三个月,我要和自己较劲了。骑行
1.1 为什么要报名?深夜赛
去年观摩比赛时,有位白发骑手在我面前飞驰而过。决定他的挑战运动服后背上印着「63岁,第9次参赛」。个月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挑战赛不是备战年轻人的专利,而是骑行所有不愿被年龄定义者的狂欢。
二、深夜赛我的决定三个月备战计划
把训练计划贴在冰箱门上的那天,妻子笑说这是挑战她见过最详细的「菜单」。其实这份计划经历过三次推翻重做:
- 第一阶段:唤醒沉睡的肌肉群(第1-4周)
- 每天清晨6:30-7:00核心训练
- 隔日进行20公里恢复骑行
- 第二阶段:打造持久耐力(第5-8周)
- 周末必做80公里长距离拉练
- 每周三次爬坡特训
训练阶段 | 平均心率 | 单次最长骑行 |
准备期 | 120-140 | 2.5小时 |
强化期 | 150-165 | 5小时 |
2.1 那些差点放弃的瞬间
第三周遇上梅雨季,车胎在青苔路上打滑的瞬间,膝盖擦出的血痕混合着雨水往下淌。但《自行车运动损伤防护手册》里说:「疼痛是身体在重新绘制地图」,这句话支撑我完成了当天的训练。
三、装备选择的学问
在车店试穿骑行裤时,导购小哥的一句话点醒我:「顶级装备只能让你快5%,剩下的95%要靠这里。」他指了指心脏位置。
- 必要投资:
- 带气压计的打气筒
- 心率带+踏频传感器
- 可有可无:
- 碳纤维水壶架
- 价值千元的空气动力学头盔
四、比赛当天的真实记录
发令枪响时,清晨的雾气还没散尽。前30公里保持着计划中的35km/h配速,却在补给点被个穿亮黄色骑行服的小伙子激起好胜心——这个突发状况打乱了节奏。
4.1 赛道上的智慧较量
在连续弯道处,我注意到有位老骑手总在入弯前3秒调整呼吸。跟着他的节奏,竟比平时训练快了12秒通过危险路段。这或许就是《自行车战术圣经》里说的「跟随的艺术」。
最后10公里的直道上,太阳把柏油路烤得发烫。码表显示心率已达178,但观众席传来的加油声像无形的推手。当终点拱门映入眼帘时,我才发现嘴唇已被咬出血腥味。
五、冲线后的奇妙体验
颁奖台比想象中矮很多,奖牌在锁骨位置留下冰凉的触感。有个小女孩跑来要合影,她父亲说:「孩子说您骑车的样子像在飞。」这一刻突然理解,为什么那位63岁的骑手年年来参赛。
回程的大巴上,手机弹出妻子发来的消息:「冰箱上有新的训练计划吗?」夕阳把沾着泥点的骑行服染成琥珀色,我靠着车窗笑了。远处山峦的轮廓,像极了比赛时的某个爬坡路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