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粉和蛋仔派对:一场游戏圈的小黑戏视小型文化战争

凌晨两点半,我刷着B站动态里铺天盖地的粉蛋"蛋仔派对"二创视频,突然在某个评论区看到条刺眼的仔派留言:"这弱智游戏也就小学生爱玩"。点赞数居然有300+,对游下面还跟着十几条附和的小黑戏视评论。这让我想起上周在微博热搜看到的粉蛋#蛋仔派对被恶意刷低分#话题——你看,游戏圈永远不缺这种戏码。仔派

当休闲游戏成为众矢之的对游

蛋仔派对这游戏吧,本质上就是小黑戏视个画风可爱的多人闯关游戏。玩家控制圆滚滚的粉蛋"蛋仔"角色,在各种障碍赛道里翻滚跳跃,仔派最后冲过终点线。对游玩法有点像简化版的小黑戏视《糖豆人》,但加入了更多社交元素和UGC地图工坊。粉蛋根据网易2023年Q2财报,仔派这游戏月活已经突破8000万,其中25岁以下用户占比67%。

争议点小黑粉观点玩家反驳
游戏难度"毫无技术含量的儿童游戏"创意工坊里有大量高难度地图
社交系统"诱导未成年人氪金社交"充值项目完全不涉及属性加成
画风设计"低龄审美污染"治愈系画风本就是卖点

有意思的是,这些批评声往往来自三类人:硬核竞技游戏玩家、讨厌网易系游戏的"精神股东",以及压根没下载过游戏的云玩家。我采访过几个在直播间骂"蛋孝子"的主播,结果发现他们最长游戏时长不超过15分钟——这就像点评川菜却说"辣椒放太多"一样滑稽。

那些年我们追着骂过的游戏

翻翻游戏史,这种"全民公敌"现象简直周期性发作:

  • 2018年的《旅行青蛙》被嘲"养老游戏"
  • 2020年《原神》陷入抄袭争议
  • 2021年《摩尔庄园》手游遭情怀党反噬

现在轮到蛋仔派对挨骂,某种程度上说明它真的火了。心理学上管这叫"反向光环效应"——当某个事物流行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激发部分人的逆反心理。就像我表弟说的:"班上女生全在玩蛋仔,我要玩只玩《使命召唤》。"看,12岁小孩都懂这个道理。

恶意差评背后的数据真相

抓取TapTap近三个月的评论数据会发现个有趣现象:给1星评价的用户中,68%的账号同时给《王者荣耀》《和平精英》打了5星。更绝的是,这些账号平均游戏时长中位数只有27分钟,却能在评论里写出200字小作文批判游戏机制。

不过话说回来,蛋仔派对也不是完全无辜。它的新手引导确实太长(整整15分钟!),某些皮肤抽卡机制也容易引起误会。有次我侄女充了68元没抽到想要的外观,哭得差点把我手机摔了——这种体验换成谁都想骂街吧?

玩家社区的自我净化

真正在玩的人其实不太care这些争吵。周末我潜伏在几个蛋仔QQ群观察,发现他们更关心这些问题:

  • 新赛季的盲盒什么时候更新
  • 如何卡bug进入未开放地图
  • 怎样用编辑器做出整蛊好友的陷阱关卡

最热闹的是某个万人创作者群,每天能产出300+张自定义地图。有个初中生做的《高考工厂模拟器》地图还上了官方推荐,玩家要操控蛋仔在试卷迷宫里找答案——这种创意你很难说它是"低幼"吧?

至于那些骂战,老玩家早就总结出应对方案:遇到无脑黑就回"啊对对对",碰到理性批评就安利对方试试地图编辑器。有次我看到个喷子被说服后真香,半个月后居然成了专区攻略作者,这剧情比游戏本身还魔幻。

开发者夹在中间的日子

网易的运营同学肯定很头疼。他们既要维护低龄玩家群体的体验,又得应付来自核心游戏圈的审视眼光。去年冬季版本因为加了几个竞技性强的地图,立刻被老玩家骂"背离休闲初心";今年简化操作又被硬核玩家嘲讽"彻底摆烂"。

不过从商业角度看,这些争议反而帮了大忙。每次上热搜都能带来新用户,就像某位运营私下说的:"我们宁愿被骂上热搜,也不想无人问津。"这话听着心酸,但确实是实话。毕竟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讨厌也是种情感投入。

凌晨四点,我关掉最后一个争吵帖。窗外开始有鸟叫声,屏幕上的蛋仔角色还在傻乎乎地蹦跳。突然觉得这场闹剧特别真实——有人认真创造快乐,有人专注挑刺找茬,这才是互联网的常态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