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现在常说"穷家富路",明朝这话搁在明朝可太贴切了。出行最近读的开销《明朝万里路》里记载,正德年间有个绍兴书生进京赶考,揭秘路上足足花了三个月,明朝硬是出行把家里两头水牛都卖了当盘缠。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开销明朝人出趟远门到底得准备多少银子。揭秘

一、明朝交通开销是出行重头戏

明朝那会儿没有高铁飞机,最靠谱的开销交通工具就是自己的两条腿。不过要是揭秘讲究点体面,雇驴车可比走路强多了。明朝根据《宛署杂记》记载,出行万历年间从北京到南京,开销雇辆驴车单程得花2两银子,这还不包括车夫的伙食——按规矩,雇主得管车夫每天半斤米、十文钱的咸菜钱。

交通方式每日花费北京到南京耗时
徒步0(自备干粮)40-60天
驴车80文+管饭25-30天
官船200文(统舱)15-20天

1.1 运河上的生意经

要说性价比高的,还得数京杭大运河的官船。万历四十二年漕运档案里记着,从杭州到通州的"统舱票"要价3两2钱,能带50斤行李。不过船舱里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稍讲究的客商都会多花1两银子升级到甲板舱位。

二、住店吃饭的门道

《士商类要》里记载的客栈分三等:

  • 官驿:免费(凭路引)但查得严
  • 大车店:20文/晚,管热水不管饭
  • 会馆:50文起,能寄存货物

说到吃饭,在山东地界上,万历年间1文钱能买俩炊饼,5文钱能喝碗羊杂汤。但到了江南,同样5文钱只能买碗阳春面。有经验的旅人都会在包袱里塞几块盐渍炊饼,既顶饿又防腐。

2.1 通关文牒的隐形消费

别以为有官府发的路引就万事大吉,过钞关的时候,守关小吏收"茶水钱"是公开的秘密。根据《明实录》记载,万历二十八年,临清钞关的"孝敬钱"已经从正税的三成涨到五成。商人们都懂规矩,会在褡裢里单独备着200文"通关散碎"

三、意外支出防不胜防

正德九年山西商人王守财的账本记着笔糊涂账:"三月十八,遇山匪,失银五两又三百文;三月廿一,求镖局护送,预付定金二两..."这还没算后来看病抓药的钱。所以老跑商的人都会把银子分开放,鞋底、帽檐、腰带夹层,处处都是藏钱的好地方。

风险类型应对措施参考花费
土匪劫道雇佣镖师每日500文起
生病求医自带药丸30文/剂
货物受潮油布包裹80文/丈

要说最精明的还数徽商,他们发明了"连环汇"的法子——在老家存银百两,凭票可在沿途十八个商号分批支取。这法子既安全又方便,就是得付百分之二的汇水钱。

四、各地物价差异实录

万历三十五年有个叫张四维的举人,在《南游笔记》里吐槽:"京师斗米五十文,至济南则三十文,及至苏州反六十文..."可见物价波动之大。他在扬州渡口亲眼见过,同样的麻鞋,江北卖15文,江南就要25文,船家美其名曰"过江费"。

  • 北京:驴肉火烧8文/个
  • 开封:胡辣汤3文/碗
  • 汉口:热干面5文/碗
  • 广州:艇仔粥10文/碗

如今翻着这些发黄的账本,仿佛能看见石板路上深深的车辙印。那些揣着碎银子上路的明朝人,在客栈昏黄的灯光下拨着算盘珠子,精打细算着明天的盘缠。驿道旁的野花开了一季又一季,账本上的墨迹却永远定格在某个清晨的出发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