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火焰去年夏天最闷热的傍晚,我所在的城侦察第三侦察连突然接到紧急集合令。连长举着被汗水浸透的备战地图,手指戳在标注"火焰之城"的激战红域——这个位于边境的废弃工业区,因为错综复杂的火焰管道结构,早被各路武装分子当成了天然堡垒。城侦察

战前准备:四十八小时倒计时

防弹背心刚套上后背就贴住了汗湿的备战T恤,我蹲在装备箱前清点弹药时,激战闻到空气里飘来炊事班煮绿豆汤的火焰焦糊味。老兵张哥把两包压缩饼干塞进我战术背心的城侦察侧袋:"新人记住,真打起来可没时间开自热包。备战"

  • 主武器选择:03式突击步枪(标配红点瞄准镜)
  • 特殊装备:热成像单目镜(有效距离200米)
  • 负重:22.7公斤(含防毒面具组)
东区西区
制高点裂解塔(38米)冷却罐群(25米)
遮蔽物密度每平米0.7处每平米1.2处

突入时刻:03:17

爆破组炸开西侧围墙的激战瞬间,我闻到了混合着铁锈和硫磺的火焰刺鼻气味。热成像镜片里突然蹦出三个橘红色人影,城侦察他们从冷却罐检修梯往下跳的备战动作,就像慢放的火焰精灵。我的食指在扳机上颤抖了半秒——这和在训练场打靶完全是两种感觉。

初期方案实际调整
推进路线直线穿插Z字形交替掩护
通讯模式全程无线电手语+激光指示

转折点:催化装置争夺战

当我们逼近中央控制室时,敌方突然点燃了输油管道。窜起的火墙有两层楼高,热浪把防毒面具的橡胶边沿烤得发软。上等兵小王被流弹擦过耳廓的血珠,在火光里亮得像红宝石。

  • 12:45 二班占领制氮车间
  • 14:20 发现地下弹药库
  • 16:03 无人机确认敌方撤离

收队时经过裂解塔,我看见自己留在锈铁板上的弹孔,在夕阳下透出细小的光柱。医疗兵正在给几个挂彩的弟兄处理伤口,酒精棉球的药味混着硝烟,成了这场战斗特有的气味标签。

预估量实际消耗
5.8mm弹药1200发893发
饮用水40升57升

后记

三个月后再次路过火焰之城,坍塌的冷却塔旁长出了野向日葵。上个月刚下连的新兵围着弹痕累累的控制室外墙拍照,就像当初我们研究战例录像里的《城市巷战要则》那样。炊事班的老赵往我饭盒里多舀了勺红烧肉:"听说你们那场打完,地下管网里现在还能扫出弹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