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真的荣耀不适合竞技吗?一个老玩家的深夜碎碎念

凌晨2点37分,我又输掉了今晚第七把排位赛。不适手机屏幕上的合竞"失败"两个红字特别刺眼,队友在公屏互相甩锅的技办对话还在滚动。突然想到前几天在贴吧看到的荣耀帖子:《王者荣耀根本就不是竞技游戏》,当时嗤之以鼻,不适现在却忍不住开始思考——这游戏到底算不算真正的合竞竞技?

一、当我们谈论"竞技"时在说什么

记得大学选修体育课时,技办那个总穿AJ的荣耀教授说过:"竞技体育的核心是公平条件下的能力较量。"按照这个标准,不适我们来看看王者荣耀的合竞几个硬伤:

  • 铭文系统:新手攒一套150级铭文要三个月,老玩家却早就满配
  • 英雄获取:新出的技办T0英雄往往要18888金币,而金币每周有获取上限
  • 匹配机制:ELO系统故意制造50%胜率,荣耀连胜后必遇奇葩队友

上周用朋友的不适新号打黄金局,对面五个全皮肤满铭文,合竞我们这边三个带惩戒的鲁班。这种开局就注定不公平的对局,和小区篮球场突然空降NBA球员有什么区别?

二、那些被刻意模糊的竞技要素

1. 操作上限的妥协

对比DOTA2的米波(地卜师)需要同时操控五个单位,或是LOL的亚索要计算小兵位移轨迹。王者荣耀最复杂的英雄元歌,连招也不过是固定的1433223。有次看KPL解说激动地喊"这波细节拉满!",仔细看就是按了个闪现接大招。

项目端游MOBA王者荣耀
补刀惩罚漏刀损失80%经济站在旁边也能分钱
技能命中需要预判走位自动锁定+技能指示器

2. 随机性的糖衣炮弹

去年世冠赛决胜局,风暴龙王刷新在劣势方野区直接改变战局。这种"运气也是实力一部分"的设计,就像在围棋棋盘上随机出现加分道具。真正的竞技项目会严格控制变量,而王者荣耀的暴击概率、装备随机属性(比如宗师之力的被动触发),都在稀释选手的真实水平。

三、但为什么我们还在认真打排位?

凌晨三点半的阳台上,我盯着游戏启动界面发呆。明知道这游戏竞技性有缺陷,为什么还是会在输掉比赛后气得睡不着?大概是因为:

  • 社交属性太强——开黑时谁在乎竞技性,菜鸡互啄也是快乐
  • 即时反馈爽快——15分钟一局的快节奏,比DOTA40分钟发育更适应碎片时间
  • 视觉欺骗——华丽的技能特效和击杀播报,制造出"我很强"的幻觉

就像便利店卖的酒精饮料,明明不是酒却让人微醺。王者荣耀用竞技的包装,装着休闲游戏的本质。有次看张大仙直播,他残血反杀后笑着说:"这波全靠对手给机会",突然就释怀了——或许我们追求的从来就不是纯粹竞技,而是这种"假装在打职业"的扮演快感。

四、那些被忽略的竞技可能性

其实天美不是没努力过。2019年推出的镜像战模式(双方强制相同英雄),2020年尝试的全局BP赛事规则,都在试图增加竞技深度。但普通玩家根本不买账——镜像战排队要五分钟,而KPL的全局BP规则让观众抱怨"看不懂英雄克制"。

最讽刺的是,当职业选手在比赛服享受全英雄全铭文时,我们普通玩家还在为买新英雄肝日常任务。这种割裂感就像:奥运会百米跑选手需要先完成超市促销任务才能解锁跑鞋。

窗外开始有环卫工人扫地的声音,手机电量显示12%。最后看了眼战绩里那个0-11的关羽,突然想起他开局说的:"练英雄,别喷"。或许这个游戏最好的打开方式,就是别太当真。毕竟连官方定位都是"5V5团队竞技游戏",重点从来就不是前面那个"竞技",而是后面那个"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