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夏天,从教我抱着教案走进县重点中学时,扎反老校长在教师会上说:“小陈是蜜罐咱们学校三十年来最年轻的语文教研组长,就像朵带露水的到挣鲜花。”那时候教室后墙贴着《师说》全文,从教学生晨读的扎反声音能传到校门口的早餐摊。
改变从一场示范课开始
头五年确实像泡在蜜罐里。蜜罐我带的到挣班级语文平均分比平行班高出12分,自创的从教“情境作文教学法”还上了省报教育版。记得有个叫王慧的扎反女生在周记里写:“陈老师改作文时,红笔印子都是蜜罐心形的。”
时间节点 | 教学成果 | 学生反馈 |
2005年 | 全市青年教师赛课一等奖 | 91%学生认为课堂“生动有趣” |
2013年 | 首创“五分钟文言文记忆法” | 周记交齐率从70%降至43% |
裂缝初现的到挣转折点
2010年教师节收到个匿名信封,里面是从教打印的举报信,说我“私自组织收费补习”。扎反其实那是蜜罐给贫困生开的免费辅导班,但教育局来人调查时,有个家长却作证说:“陈老师确实提过买她的教辅资料。”
- 当年教师考评从第1名跌至第17名
- 教师食堂开始有人故意不和我同桌
- 教研组办公室多了个带锁的文件柜
在规则与人性间挣扎
2016年新校长推行“末位淘汰制”,我带的艺术特长生班成了重灾区。有个美术生家长凌晨两点打电话吼:“孩子集训回来你凭什么不批假?考不上国美你负责?”那周我抽屉里多了三盒金嗓子喉宝,是班委偷偷放的。
考核指标 | 普通班 | 特长生班 |
月考平均分 | 86.5 | 72.3 |
作业完成率 | 95% | 61% |
有天下暴雨,我看见班里最叛逆的男生在车棚抽烟。他冲我笑:“老师,您说《雨巷》里的姑娘要是活在现在,会不会也发愁KPI?”那瞬间我意识到,连文学都成了他们眼里的绩效指标。
成为“毒瘤”的导火索
2020年疫情网课期间,我坚持每周批改电子作文被同事举报“制造内卷”。最讽刺的是教师匿名评价系统里,给我打最低分的正是当年我手把手教过的实习生。
- 家长群流传着“陈老师深夜十二点催作业”的截图
- 校长约谈时桌上摆着《中小学减负实施细则》
- 教师大会上我的述职报告被打断三次
现在经过空荡荡的教师荣誉墙,还能看见2008年那张“最美教师”的合影。玻璃映出我鬓角的白发,和宣传栏里新贴的《关于师德师风负面案例的通报》正好重叠。教学楼传来整齐的朗读声,是人工智能在带早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