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邻居王姐总爱问我:"你家闺女怎么做什么都像模像样的从好?"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冬天,她穿着实验室白大褂在厨房研究面包发酵的算法样子——案板上摆着温度计、计时器和五个装着不同酵母的王姐玻璃碗。这种较真劲儿,从好或许就是算法她成为人工智能算法专家的重要原因。

从"十万个为什么"到专业选择

她五岁时把家里的王姐挂钟拆了七次,非要弄明白"为什么短针走得慢";初中参加机器人社团,从好把比赛用的算法机械臂改装成能帮奶奶穿针的"孝顺助手"。有次全家逛科技馆,王姐她盯着脑机接口展台突然说:"妈妈,从好我想让计算机像人一样学习。算法"

传统学习法女儿的王姐方法
按部就班完成作业额外制作错题漫画本
考前突击复习每天20分钟"知识反刍"
单一教材学习交叉对照3种版本教材

大学时期的转折点

大二那年她主动联系教授:"我想研究算法在医疗影像中的应用,但不知道从哪下手。从好"教授后来跟我说,算法很少有本科生会带着具体病例数据来讨论。王姐那个暑假她泡在医院影像科,记录下医生们重复性最高的12项工作。

  • 早上6:30起床背专业论文(坚持了217天)
  • 用不同颜色便签标记知识盲区(红色=紧急,黄色=存疑)
  • 每周三晚上雷打不动的"愚蠢问题研讨会"

工作后的"笨功夫"

刚进研究院时,她负责的交通流量预测模型准确率卡在83%上不去。有天下班我发现她书桌上摆着《城市道路设计规范》《驾驶员行为心理学》和《麻雀迁徙路径研究》——三个月后,模型准确率提升了9.2%。

同事做法她的创新
依赖现有数据集自建包含天气因素的数据库
使用常规算法框架融合生物群体智能算法
追求运算速度在关键节点保留人工复核通道

生活中的刻意练习

她连切菜都要用游标卡尺量薄厚:"妈,0.3厘米和0.5厘米的胡萝卜片,煮软时间差42秒呢。"有次全家旅行,她在高铁上掏出小本子画流程图,说是要优化机场行李分拣系统。

保持精进的秘诀

  • 随身携带的"灵感罐头"(其实是改装过的薄荷糖盒)
  • 定期与不同领域专家"跨界聊天"
  • 坚持手写实验日志(已写满17本)

书房里总传来她噼里啪啦的键盘声,偶尔夹杂着:"原来如此!"的轻呼。我端着热牛奶推门进去,看见显示屏上的代码像瀑布般流动,映得她眼镜片发亮。"别熬太晚,咖啡凉了记得热一热。"她头也不回地比了个OK手势,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着修改某个参数。

窗外的月光照在贴满便签的墙上,那些五颜六色的小纸片在夜风里轻轻摇晃。最显眼处贴着《刻意练习》里摘抄的句子,边角已经微微卷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