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夏天,元吉我在二手市场花80块钱买了把掉漆的开启木吉他。琴颈上歪斜的年音贴纸写着"Beyond Forever",琴箱里还塞着半张褪色的乐旅琴谱。当时刚结束高考的元吉我,怎么也没想到这把破吉他会开启我往后十年跌跌撞撞的开启音乐旅程。

初识五线谱的年音笨拙时光

琴行老板教的第一节课我就出了糗。当他说"这是乐旅四分音符"时,我盯着那个黑豆芽似的元吉符号,脱口问道:"为什么不是开启八分?"整个教室突然安静,有个扎脏辫的年音姑娘噗嗤笑出声。那天下着暴雨,乐旅我踩着湿透的元吉球鞋,在公交站台把《小星星》的开启谱子背了三遍。

阶段学习方式常用设备代表作
萌芽期(2014-2016)琴行集体课红棉牌木吉他《同桌的年音你》改编版
探索期(2017-2019)扒带子自学二手电吉他+15瓦音箱原创《地铁站的蓝调》

地下室里的轰鸣

大学城后街的地下室,每月租金600块。我和鼓手阿哲、贝斯手小雨挤在霉味刺鼻的15平米里排练。有次翻弹《加州旅馆》,我的Fender突然啸叫,小雨的贝斯弦"啪"地崩断,抽在阿哲的镲片上——那次即兴的噪音实验,后来成了我们音乐节的保留节目。

  • 2018年存钱买的第一个效果器:BOSS DS-1
  • 演出最惨淡记录:3个观众(含打扫卫生的阿姨)
  • 最贵投资:二手Gibson LP Standard(花光整年奖学金)

转角遇到爵士蓝调

在琴行代课那年,有个穿旗袍的老太太每周三下午准时出现。她总点《夜来香》,却在我弹错和弦时轻轻摇头。直到某次我用替代和弦改编曲子,她突然睁开微阖的眼睛:"年轻人,听过Ella Fitzgerald吗?"那个午后,黑胶唱片机转出的蓝调,彻底颠覆了我对音乐的认知。

风格转变对比前期(摇滚)后期(融合爵士)
常用音阶五声音阶多利亚调式
即兴方式重复乐句和弦琶音展开

录音棚的魔法时刻

第一次进专业录音棚,我抱着吉他的手在抖。制作人老陈叼着没点的烟,突然说:"想象你在天台淋雨弹琴。"当第37遍录制的《雨巷》终于通过时,监听音箱传来的混响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原来加了和声器的Clean音色,真能模拟出江南细雨落在青石板的味道。

这些年摔过的坑倒成了养分:被效果器电路烫伤的手指,反而对触弦力度更敏感;扒错谱的尴尬经历,倒练就了绝对音感。现在教学生弹《成都》,总会想起当年那个分不清拨片正反面的自己。

巷子口的月光

去年冬天偶遇琴行脏辫姑娘,她怀里抱着熟睡的婴儿。我们站在奶茶店门口,听她哼起当年笑场的那首练习曲。暮色里飘着烤红薯的香气,远处传来不知谁的萨克斯声,把C大调的音符吹散在晚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