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有女播放列表只剩下女孩唱的歌曲时
凌晨两点半,我盯着电脑屏幕右下角的孩歌网易云图标发呆。播放列表里随机切到陈婧霏的曲歌《我的孤独认出你的孤独》,突然意识到一个诡异的有女事实——最近三个月新增的47首收藏,全是孩歌女声。
这不对劲。曲歌翻出去年整理的有女年度歌单,男女歌手比例还是孩歌健康的6:4。现在我的曲歌音乐世界就像被施了某种性别过滤咒,连算法推荐都开始清一色推送梁静茹、有女孙燕姿、孩歌魏如萱...
数据不会说谎
我决定做个粗暴的曲歌统计。导出最近500次播放记录扔进Excel,有女用vlookup匹配歌手性别(是孩歌的,我甚至手动标注了S.H.E这类组合的曲歌性别属性)。结果让人头皮发麻:
时间段 | 女声占比 | 最常出现歌手 |
2023年1-3月 | 83.6% | 王菲(出现27次) |
2022年10-12月 | 61.2% | 周杰伦(出现19次) |
鼠标滚轮上下滑动时,发现个更有趣的现象——深夜23点后的播放记录里,女声比例飙升至92%。这让我想起大学时声乐老师说过的话:"女声频段就像羽绒被,天生更适合包裹深夜的孤独"。
那些钻进耳朵的声线密码
拆解自己收藏的137首女声歌曲,发现它们存在某些共性:
- 气声使用率超高:比如田馥甄唱"我把我的灵魂送给你"时,那个"魂"字带着呼吸感的尾音
- 咬字方式特殊:陈绮贞会把"的"唱成"滴",王菲经常吞掉辅音
- 高频泛音丰富:用AU检测频谱,女声歌曲在12-16kHz区间有明显能量堆积
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写稿时总不自觉切到女声歌单。根据《音乐心理学杂志》2017年的研究,高频丰富的声线确实更能激活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就是走神时用的那套系统)。
意外发现的代际差异
整理数据时注意到,90年代老歌里的女声和现在完全不同。对比:
林忆莲1991年《爱上一个不回家的人》副歌部分,每个字都像用鎏金钢笔写在羊皮纸上,笔锋凌厉;而2020年太一的《第一次做人》里,陈婧霏的声音更像是用羊毛毡笔在宣纸上晕染。
这种变化可能和录音技术有关。老式电容话筒(比如U87)会强化唇齿音,现在普遍使用的C800G则更突出空气感。就像从卤素灯到LED的转变,光源没变,但阴影的质地完全不同了。
算法如何制造性别茧房
网易云的"私人FM"有套诡异的推荐逻辑:如果你连续收藏三首女声,接下来半小时基本只会听到女歌手。有次我故意连续点开三首男声摇滚,结果系统像被吓到似的,突然塞给我一堆痛仰和新裤子。
这种机制导致了个死循环:
- 深夜随机播放到一首魏如萱
- 觉得适合当下氛围点了红心
- 算法判定"凌晨+女声=推荐正确"
- 次日同时间段推送更多女声
最夸张的是上个月,系统甚至把李荣浩的《模特》替换成了徐佳莹的翻唱版本推给我——虽然原唱明明是男声。
生理节律的隐秘影响
查资料时看到篇有意思的论文,《昼夜节律对音乐偏好的影响》(McDonald等,2019)。研究发现皮质醇水平较低时(比如深夜),人们会更偏好带有"安抚性高频"的声音。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我的金属乐歌单永远在下午三点后被临幸。
自己做了个小实验:连续一周记录不同时段的音乐选择。结果和论文高度吻合:
时间段 | 首选曲风 | 典型歌曲 |
9:00-12:00 | 电子乐 | The Chainsmokers《Closer》 |
14:00-17:00 | 摇滚 | 草东没有派对《山海》 |
23:00-2:00 | 城市民谣 | 程璧《我想和你虚度时光》 |
现在终于理解为什么总在深夜把王菲的《暧昧》循环17遍——不是矫情,纯粹是激素在作祟。
歌单里的平行宇宙
有次在朋友车上听到他收藏的《钢铁洪流进行曲》,突然意识到我们的音乐世界已经彻底分化。他的歌单里90%是男声军旅歌曲,我的播放列表则像女子合唱团排练现场。
这种分化可能比想象中更普遍。Spotify 2021年的数据显示,用户创建的歌单存在明显的性别聚集现象:
- 女性用户创建的歌单中,女歌手占比平均高出男性用户歌单34%
- 说唱类歌单是唯一的例外,男女用户收藏的男rapper比例都超过80%
看着自己命名为"深夜心电图"的歌单,突然觉得它像面镜子——里面137个女声,其实都是不同状态下的自己。田馥甄负责处理凌晨三点的焦虑,陈绮贞接管周末清晨的咖啡时间,而王菲...好吧她负责所有搞砸了的时刻。
窗外开始有早班公交驶过的声音,我把音量调小,发现随机播放正好切到岑宁儿的《追光者》。这歌在列表里躺了两年多,现在才注意到歌词里那句"我可以跟在你身后,像影子追着光梦游"——原来女声歌曲最可怕的地方,是它们总能在某个毫无防备的瞬间,突然说出你准备瞒一辈子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