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在苹果手机生产中应对原材料成本波动,富士主要通过以下策略实现成本控制与风险规避,康苹结合其代工模式和技术升级:
1. 采用“Buy and 果手Sell”模式转移风险
富士康在与苹果的合作中采用Buy and Sell(代工厂模式),即苹果作为客户和供应商双重角色,机生自行采购关键原材料(如PCB、产中材料成本IC芯片、对原零组件等)并销售给富士康,波动富士康仅负责加工制造。富士这一模式使富士康避免了直接承担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康苹例如,果手2017年富士康从苹果采购原材料的机生合同金额达159.38亿人民币,而产品销售金额达489.79亿人民币,产中材料成本通过规模化生产摊薄原材料成本。对原
弊端:该模式依赖苹果的波动议价能力,若苹果压低代工价格或提高原材料售价,富士可能压缩富士康利润空间。
2. 智能化生产与技术升级
富士康通过自动化工厂与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工,降低对人工成本的依赖。例如,郑州富士康的“灯塔工厂”通过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提升102%,同时减少人工成本占比(2015-2017年人工成本占比从8.2%降至6.7%)。
富士康投资开发精密模具技术(如激光打孔技术),优化原材料使用效率,减少浪费。例如,苹果MacBook摄像头绿灯的设计通过激光技术突破金属加工限制,降低材料成本。
3. 供应链垂直整合与快速响应
富士康采用eCMMS(组件-模块-移动-服务)垂直整合模式,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物流全链条控制,缩短供应链周期。例如,其供应链管理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如PCB供应商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并通过快速响应机制(如空运优先)减少库存积压。
在苹果订单高峰期,富士康甚至买断空运资源,确保零部件及时交付,避免因延误导致的成本上升。
4. 与苹果共同分摊成本压力
富士康通过与苹果的深度绑定,利用苹果的巨额采购量获得原材料议价优势。例如,苹果通过预付款和长期协议锁定关键零部件(如显示屏、芯片)价格,富士康作为执行方间接受益。苹果的订单规模(如iPhone年产量超2亿台)使富士康可通过规模效应摊薄单位成本。
5. 多元化供应链与区域布局
为应对区域成本波动(如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富士康逐步向东南亚和印度转移产能,利用当地更低廉的劳动力与政策优惠。例如,郑州富士康通过“返费工”模式灵活调节旺季用工成本,同时加速越南、印度工厂建设以分散风险。
富士康还通过投资半导体、电动汽车等新领域(如与三菱合作开发电动汽车),减少对单一产业的依赖。
富士康的应对策略体现了代工模式的核心逻辑:通过技术升级转移人工成本压力,依赖核心客户(苹果)的采购规模分摊原材料风险,并通过供应链整合提升效率。其高度依赖苹果订单的局限性(如2024年苹果砍价导致营收下滑)也促使富士康加速向智能制造和多元化业务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