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当老百姓:一个普通人的明朝生存升级指南第一章:咱们得先活下来
天刚蒙蒙亮,城门口的百姓粥棚就排起长队。我攥着豁口的生存陶碗,闻着米香直咽口水——这就是指南正德三年普通百姓的日常。想在明朝站稳脚跟,明朝得先解决三件事:
- 户籍别搞丢:黄册就是百姓咱的身份证,每十年大造黄册时,生存记得给里长塞半吊钱,指南别把你家写成"逃户"
- 保甲连坐要当心:隔壁王二偷鸡被抓,明朝整个甲的百姓人都得跟着挨板子,每月初一的生存乡约宣讲可得去露个脸
- 找份正经活计:参考这个职业风险表
行当 | 月收入 | 风险指数 |
脚夫 | 1.2两 | ★★☆ |
私塾先生 | 2两+束脩 | ★☆☆ |
盐贩子 | 10两+ | ★★★★★ |
保命冷知识
遇到衙差查路引,千万别撒腿就跑。指南学城西张麻子,明朝把二十文钱叠成扇形夹在路引里递过去,百姓保管官爷眉开眼笑。生存
第二章:银子要这样赚
我在秦淮河畔支了个馄饨摊,每天寅时就得生火。要说赚钱门道,得记住三条铁律:
- 跟对商帮:徽商带茶叶,晋商搞钱庄,闽商掌海运,选错队伍要栽跟头
- 官办作坊有猫腻:去年应天织造局招工,进去才知道要自备织机
- 放贷不如囤货:参考《大明宝钞》贬值速度,铜钱得换成硬通货
民间借贷潜规则
千万别借"印子钱",那利滚利能要人命。实在缺钱,找当铺得把衣服反过来叠——朝奉看见补丁在里层,知道是体面人家临时周转,给的价能高两成。
第三章:衙门里的弯弯绕
那天亲眼看见县太爷的轿子过去,师爷冲我使眼色。混官场得懂这些门道:
- 三节两寿不能忘:端午、中秋、春节,还有官员和夫人寿辰
- 公文里的黑话:"着情办理"就是要银子,"另行呈报"就是没戏
- 站队要会看风向:严嵩倒台那阵,往西苑送青词的全吃了挂落
送礼的艺术
给知县送歙砚不如送湖笔,前者太扎眼。用棉纸包着,说是"帮大人家公子捎的文具",门房自然心领神会。
第四章:街坊邻里的处世经
昨儿李婶为了墙根堆的柴火,跟对门吵得鸡飞狗跳。处理这种纠纷要记住:
- 宗族长老面子大:请王举人来主持公道,比找里正管用
- 红白喜事要露面:随礼别超过邻居均数,太阔气招人恨
- 市井消息会分辨:茶楼传的朝廷秘闻,八成是说书先生编的
那天见绸缎庄周掌柜处理伙计偷布,他当众摔了账本:"定是倭寇混进来使坏!"既保了伙计颜面,又全了店铺名声,这才是真本事。
第五章:那些书上不写的门道
翻烂了《农政全书》,不如老农一句"榆钱落,种棉壳"。真正的生存智慧在民间:
- 看天诀窍:晚霞红里带灰,明日必有粮船来
- 灾年信号:当铺突然拒收貂裘,赶紧囤粮
- 保命符:随身带张过期的盐引,遇上流寇能冒充官商
记得万历二十三年的那场雹灾吗?城南赵员外靠着提前收购草席,转手卖给官府搭灾棚,反而赚了个盆满钵满。这眼光,可比死读《货殖列传》强多了。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
前日教儿子打算盘,突然想起初来应天府的窘迫。如今在城南置下三间瓦房,靠的不是运气,是看懂《大明律》里夹的私契,是闻得出漕粮船上的霉味,是能在茶馆听出哪句谣言会要人命。这世道,聪明人得活成蚌壳,把沙砾磨成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