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对未知的童年好奇

五岁时,父亲送我的好奇《昆虫图鉴》被翻得卷了边。蹲在后院观察蚂蚁搬运面包屑的启航路线,用树枝在泥土上画出它们的大学轨迹,那种专注感让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微观世界这么有趣」。专业之门母亲总说我「能把玩具拆成零件再装回去」的开启本事,可能早就注定了什么。童年

关键转折点

  • 7岁参加少年宫航模班,好奇用502胶水粘合机翼时灼伤手指
  • 10岁在图书馆发现《时间简史》少儿版,启航虽然只看懂插图
  • 12岁用压岁钱买下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大学连续三晚观测月球环形山
年龄段主要兴趣学习方式
5-8岁自然观察实体书籍+户外实践
9-12岁基础物理科普视频+简易实验

中学:从迷茫到觉醒

初二那年,专业之门生物老师带我们解剖牛蛙。开启当镊子触到跳动着的童年心脏时,同桌女生吓得打翻了酒精灯,好奇我却盯着肌肉纹理出了神。启航那天晚上在日记里写:「生命像是精密设计的机械,但又有说不清的灵动感。」

知识获取方式演变

  • 2010-2013年:泡在豆瓣小组参与科技话题讨论
  • 2014年:注册Coursera账号学习《神经科学导论》
  • 2015年:用Arduino制作出会避障的智能小车

大学:推开专业之门

在生物工程实验室打翻培养皿的那个下午,意外发现不同菌落的竞争关系。教授非但没责备,反而递给我《微生物战争》的文献。那篇论文里描述的「细菌群体感应机制」,让我整夜亢奋得睡不着。

实践项目突破点挫折记录
仿生机器人研究成功模拟蚁群算法3D打印关节断裂11次
基因编辑实验首次观察到CRISPR编辑效果连续两周培养皿污染

实验室生存守则

  • 永远多准备三倍的实验耗材
  • 凌晨两点的离心机声音最清晰
  • 实验记录本要防水防火防咖啡

现在:站在新起点

上周在超净工作台操作基因测序仪时,透过防护面罩看到自己的眼睛,恍惚间和十二岁那个举着望远镜的少年目光重叠。窗外的梧桐叶沙沙响着,培养箱显示的温度数字规律跳动,移液枪吸头与试管碰撞发出细微的咔嗒声——这些声音编织成奇妙的韵律,就像二十年前后院蚂蚁队列的进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