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卡蛋仔派对小故事:一场凌晨三点的蛋仔厨房灾难
凌晨2点47分,我的派对冰箱里只剩半盒牛奶、三个鸡蛋和半包过期两周的小故拉卡蛋仔预拌粉。这个发现让我突然想起明天——哦不,蛋仔准确说是派对今天上午——侄女的生日派对。于是小故就有了下面这个带着焦糊味的故事。
第一章:关于拉卡蛋仔的蛋仔冷知识
大多数人第一次见到这种香港街头小吃,都会以为是派对把鸡蛋仔和松饼杂交的产物。实际上它的小故历史能追溯到1950年代,当时茶餐厅老板陈阿九为了处理剩饭,蛋仔把隔夜米饭拌进蛋糊里烤,派对结果歪打正着发明了这种外脆里糯的小故点心。
- 正宗做法:必须用铸铁模具两面烤制
- 灵魂配料:炼乳+花生碎+黄油片
- 致命陷阱:面糊静置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
我犯的蛋仔第一个错误
当我把预拌粉倒进碗里时,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派对闺蜜发来消息:"记得在面糊里加苏打粉!小故"我盯着这行字看了三秒,转头就把整包酵母粉倒了进去——毕竟它们都装在蓝色盒子里,对吧?
第二章:厨房变成化学实验室
面糊在碗里开始膨胀的样子,像极了高中化学课上的大象牙膏实验。当它漫过碗沿滴到我的拖鞋上时,我做了个明智的决定:立即开火烤制。
时间 | 事件 | 分贝值 |
03:15 | 第一勺面糊接触模具 | 正常 |
03:17 | 发出类似爆米花的声响 | 75dB |
03:19 | 烟雾报警器加入合奏 | 110dB |
这时我才注意到包装袋背面用蚂蚁大小的字写着:"本产品含泡打粉,切勿额外添加膨松剂"。
抢救行动
我抄起擀面杖把黏在天花板上的蛋仔捅下来时,突然理解了为什么香港的拉卡蛋仔摊位都要配备灭火器。那些焦黑的蜂窝状物体落在案板上,居然保持着完美的圆形——如果抽象艺术也算艺术的话。
第三章:派对上的意外反转
早上9点,我顶着黑眼圈出现在派对现场,纸盒里装着20个像被雷劈过的蛋仔。没想到五分钟后:
- 小寿星把蛋仔套在手指上当戒指
- 她表哥发现咬起来会发出脆响
- 最文静的小姑娘居然收集了所有焦糊部分
等我回过神,餐盘里只剩下一块形似澳大利亚地图的残骸。邻居家奶奶还特意来问:"这个脆脆的口感是怎么做出来的?"我张了张嘴,没好意思说那是烤过头的面糊和天花板的混合物。
窗外的阳光斜斜照在空盘子上,我想起《香港街头饮食史》里的话:最好的美食往往诞生于意外。虽然作者肯定没想过要包括粘着墙灰的点心,但谁在乎呢?至少现在我知道,下次看到"无需添加"的说明时,应该先把眼镜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