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我的肩上界肩上看世界:那些被我们踩过的"巨人"肩膀

凌晨三点,咖啡杯底黏着半干涸的看世褐色痕迹。我突然想起高中物理老师用粉笔头敲着黑板喊:"牛顿说他是肩上界站在巨人肩膀上!你们这些崽子连课本都不肯垫脚!看世"当时全班哄笑,肩上界现在才嚼出这话的看世酸涩——我们何止踩着巨人肩膀,根本是肩上界把整个人类文明当成了登山梯。

一、看世看不见的肩上界脚手架

上周修马桶时,我盯着那个U型弯管发呆。看世这玩意儿诞生前,肩上界欧洲人直接把粪便倒出窗外,看世巴黎曾立法要求倾倒前必须喊三声"注意水!肩上界"。看世如今我们坐在智能马桶上刷手机时,肩上界大概不会想起:

  • 1851年伦敦世博会展示的第一个冲水马桶
  • 19世纪铸铁管道工艺的突破
  • 城市地下那些像血管般交错的排污系统

这些看不见的基础设施,就像被埋在混凝土里的钢筋骨架。我们享受着24小时热水,却不知道某个锅炉工正在深夜值班。

1.1 知识界的"外卖小哥"

查文献时发现个有趣数据:《自然》杂志论文平均引用文献量从1900年的3篇暴涨到现在的30篇。这就像点外卖时,其实是在雇佣:

种小麦的农民磨面粉的工人
送燃气的司机写菜谱的美食博主

去年实验室新来的博士生抱怨:"综述论文太难写了,要读几百篇文献。"我心想,要是没有Sci-Hub和学术搜索引擎,我们怕不是得像17世纪的学者那样,背着干粮步行三个月去邻国图书馆抄书。

二、被折叠的传承链

老家阁楼有本1978年版《赤脚医生手册》,泛黄的书页上还粘着干枯的草药标本。现在看病时,我们根本不会想到:

  • 药片背后是数万小时临床试验
  • CT机里藏着诺奖级物理学发现
  • 电子病历系统用了三代码农的头发

这种认知折叠现象越来越严重。就像我侄子以为Wi-Fi是空气里的自然存在,就像氧气。

2.1 舌尖上的文明阶梯

昨天煮泡面时看了眼配料表,区区调味包就包含:

荷兰人发明的味精法国人完善的干燥技术
中国人驯化的小麦美国人设计的铝箔包装

想起《人类简史》里说,我们智人之所以能碾压尼安德特人,靠的就是这种集体认知协作。只不过现在协作网络大得连我们自己都看不清了。

三、肩膀上的裂缝

但问题在于,当文明大厦越来越高,底层的裂缝也开始显现。上个月公司服务器崩溃,全组人突然变成不会捕猎的现代猿猴:

  • 财务大姐对着Excel哭出声
  • 95后实习生问"纸质表格怎么排序"
  • 部门总监焦躁地转着打火机却找不到可点燃的东西

这让我想起2015年NASA那个著名事件:他们需要重新启动40年前的航天器,结果发现当代工程师已经看不懂当年的技术文档,最后不得不把退休老专家从养老院请回来。

窗外的天色开始泛青,咖啡彻底凉了。手机弹出推送:某AI公司宣布他们的模型参数量突破万亿。我突然理解为什么古人要建通天塔——我们骨子里就渴望着踩在什么上面,哪怕是自己昨天刚搭建的脚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