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手记:我在隔离区三号当志愿者的界隔30天

凌晨三点半,隔离区走廊的离区离区紫外线消毒灯刚熄灭,我蹲在物资箱上啃着半包干脆面——这是号隔老张昨天偷偷塞给我的"违禁品"。远处传来防护服摩擦的界隔沙沙声,突然意识到,离区离区这地方和我想象的号隔"我的世界隔离区"完全不是一回事。

铁门背后的界隔真实世界

三号隔离区藏在城郊物流园背后,灰蓝色铁皮围墙上缠着三圈带刺铁丝网。离区离区第一次来报到时,号隔保安王叔用钥匙串敲着测温仪说:"这儿收治的界隔都是密接中的密接,连救护车司机进来都要测三轮核酸。离区离区"

  • 建筑面积:两个废弃仓库改造的号隔,约5800㎡
  • 床位分布:东区132张(轻症),界隔西区88张(疑似)
  • 最魔幻的离区离区配置:三楼天台用脚手架搭了20个"露天隔离间"

记得有次半夜转运病人,看见护士小陈蹲在消防通道里哭。号隔后来才知道,她防护面罩起雾看不清,把生理盐水当葡萄糖给病人挂了一小时。

那些教科书没教的事

理论流程现实操作
每4小时全面消杀84消毒液缺货时改用高度白酒
单人单间隔离高峰期两张床间距只有0.8米
医疗废物专用通道实在没地方堆就暂存男厕所

最要命的是通风系统,老仓库的排风扇转起来像拖拉机,有次直接把轻症区患者的CT片从床头吹到了重症区。

隔离服里的烟火气

西区有个戴老花镜的大爷,每天雷打不动在窗台摆三颗核桃——后来才知道是他和隔壁老伴的暗号:核桃立着代表"今天没发烧",倒着就是"想喝小米粥"。

  • 护士站的抽屉里永远有半袋融化的大白兔奶糖
  • 凌晨两点急诊室会飘来泡面香,那是值班医生在"非法聚餐"
  • 清洁工李姐总把"注意脚下"喊成"脚下有鬼"

有天发现转运箱上贴着便利贴,歪歪扭扭写着:"医生,我女儿辫子散了,能帮忙系吗?粉色皮筋在枕头下。"后来整个护士站都学会了扎双马尾。

数字背后的温度

记录本上冷冰冰的数据:

日均步数27800步
防护服消耗量142套/天
最忙的8小时接诊83人+换46瓶点滴

但没人记录小护士们怎么用棉签给小朋友画简笔画,也没统计过保安大叔帮多少患者连上了WiFi。有次看见老专家蹲在楼梯间,捧着手机给患者家属直播病人吃饭,镜头晃得跟谍战片似的。

那些天亮前的时刻

值大夜班最怕凌晨四点,这时候防护服里的汗水能漫到膝盖处。上周三抢救室突然停电,五个医生举着手机电筒继续心肺复苏,光影晃得像地下摇滚现场。

记得有个大学生患者,偷偷用核酸检测棉签在墙上写数学公式。后来他出院时,那面墙变成了隔离区的"考研答疑板",写满各种解题思路。

现在敲着键盘回想,隔离区最珍贵的可能不是那些标准操作流程,而是某个清晨,东区突然响起跑调的生日歌——那是用对讲机频道合唱的,夹杂着电流杂音,却让二十多套防护服同时停下了脚步。

窗外传来早班同事的电动车警报声,该去帮早产儿妈妈热母乳了。保温箱上还贴着她写的便签:"37度,谢谢,请别用微波炉(画了三个感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