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夏末的从泥城市某个清晨,我蹲在田埂上磨镰刀时,乡生母亲突然说:"燕儿,活变你该去城里念书。从泥城市"磨刀石在晨光里泛着青白,乡生我数着田里刚抽穗的活变稻子,怎么也想不明白,从泥城市那个连拖拉机都少见的乡生小县城,怎么突然就成了我的活变去处。
泥土里的从泥城市童年
我们村窝在皖北丘陵的褶皱里,家家户户的乡生院墙都是红砖砌的,缝隙里嵌着碎麦秸。活变记得最清楚的从泥城市,是乡生跟着父亲在晒谷场守夜的日子。月光把谷堆照得像座银山,活变父亲教我认北斗星时说:"记住这个勺把方向,将来迷路了也能找回家。"
- 五岁:能准确分辨小麦和稗草
- 七岁:第一次独自赶着鹅群去河滩
- 十二岁:跟着收割机师傅学会了修理柴油机
农忙季作息 | 农闲季作息 |
04:30 起床喂猪 | 06:00 去菜地摘菜 |
05:00 下地收割 | 08:00 赶集卖鸡蛋 |
12:00 田头吃馍 | 13:00 纳鞋底补衣服 |
水泥森林的初章
2003年考上县中学那天,班主任看着我满是茧子的手直叹气。宿舍楼的热水器让我研究了整整三天——那个闪着红绿灯的铁盒子,比我们家的老式灶台复杂多了。
城乡生活对照记
农村 | 县城 | |
气候感知 | 看云识天气 | 手机天气预报 |
时间刻度 | 公鸡打鸣 | 上课铃 |
社交距离 | 隔着田埂喊话 | 同桌画三八线 |
最窘迫的是英语课,当城里同学流利地念着"Good morning"时,我的舌头总打结。直到有天在《新概念英语》磁带里听到熟悉的拖拉机声,才突然开窍——原来发音和开柴油机一样,都要找震动点。
办公室里的麦穗
2015年拿到合肥某互联网公司的offer时,我在出租屋啃着凉馒头查地图。地铁站的自动售票机让我手足无措,就像当年父亲第一次见到联合收割机。
- 试用期月薪:2800元(相当于家里三亩地年收入)
- 第一次团建:把KTV误认为高级饭店
- 租房趣事:用晒谷场的方法晒被子被物业警告
有次加班到凌晨,看着写字楼外的霓虹灯,忽然想起老家的萤火虫。组长夸我Excel用得好,他不知道那些数据透视表的技巧,源自小时候帮会计叔整理粮食补贴台账的经历。
城乡职业对比
农业生产 | 城市工作 | |
技能传承 | 父辈手把手教 | 网络课程自学 |
成果周期 | 春种秋收 | 季度考核 |
风险承担 | 靠天吃饭 | 市场竞争 |
两个世界的摆渡人
现在周末带孩子回村,小轿车后备箱总塞满新鲜蔬菜。父亲依然保留着用烟盒记账的习惯,只是内容变成了"抖音直播卖山货收入"。去年清明,我教会他用手机查看土壤湿度检测系统,他嘟囔着:"比当年看蚯蚓钻土准多了。"
村头小学装上了多媒体教室,当年逃学去摸鱼的小伙伴,现在忙着在拼多多开店。母亲常把微信语音当对讲机用,六十秒的语音条里总夹杂着鸡叫声。有次视频时她突然说:"你眼角皱纹和你奶奶当年晒麦子时的褶子一模一样。"
窗外的合欢花开得正艳,工位上的多肉植物在空调房里蔫头耷脑。手机提醒老家明天有暴雨,我顺手在家庭群里发了防涝指南。文档还没传完,父亲已经发来段视频——新买的无人机正在麦田上空盘旋,像极了二十年前追着联合收割机跑的那些蜻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