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小说论坛里闲逛,借楼总看见有人神神秘秘地讨论「借楼小说」。小说兴现象我盯着手机屏幕犯嘀咕:这玩意儿到底是网络文学网友编出来的段子,还是借楼真有人靠这招在网文圈混饭吃?
从论坛接龙到付费阅读
记得十年前在贴吧追《鬼吹灯》同人文那会儿,经常能看到「借楼更新」的小说兴现象帖子。某天突然有个叫「青衫烟雨」的网络文学ID在《盗墓笔记》讨论帖里五千字原创故事,文末还写着「明天下午三点借楼更新第三章」。借楼当时只觉得这人挺会蹭热度,小说兴现象没想到现在这种操作居然有了专业名词。网络文学
- 2015年:龙空论坛出现首个声明「借楼创作」的借楼完整长篇
- 2018年:知乎盐选专栏收录借楼体短篇小说
- 2021年:某部借楼小说改编的网剧引发版权纠纷
平台间的游击战
去年跟做网文编辑的朋友撸串,他手机突然狂震——原来是小说兴现象作者群在讨论某阅读平台的新规。「现在审核会把关联性弱的网络文学跟帖自动折叠,咱们得教会作者怎么『埋暗桩』」。借楼他边说边给我看作者们发明的小说兴现象「三行诗暗号」,这些藏在正常评论里的网络文学神秘符号,据说能帮读者在折叠区找到隐藏章节。
传统网文平台 | 借楼小说 | |
发布方式 | 固定专栏/书籍页 | 寄生在热门帖评论区 |
读者互动 | 章节末尾留言 | 实时盖楼催更 |
内容特点 | 完整世界观架构 | 碎片化剧情彩蛋 |
那些年见过的骚操作
上个月在知乎围观过一场「行为艺术」。某作者在「有什么细思极恐的短故事?」问题下,用二十个账号接力更新小说,每个回答看起来都是独立故事,拼起来却是完整的长篇悬疑小说。最绝的是第三个回答的点赞按钮,居然被读者发现是跳转到外部付费页面的入口。
在B站见过更离谱的——某UP主解说《甄嬛传》的视频里,弹幕从第3812条开始变成宫斗小说接龙。后来粉丝们硬是用五颜六色的弹幕字体区隔剧情线,不知道的还以为打开了什么神秘组织的密码本。
平台方的两难抉择
某次行业交流会上,听起点中文网的产品经理吐槽:「我们的反爬虫系统现在得额外识别『文学性跟帖』,上周刚拦下个用数学公式写言情小说的作者。」而豆瓣阅读的运营总监私下说他们正在测试「故事接龙」功能,显然是想把野生的借楼创作收编到正规军。
- 晋江文学城:2022年删除疑似借楼小说4271条
- 番茄小说:推出「话题创作」功能吸收借楼作者
- 微博故事:设置「连续创作」标签进行流量扶持
灰色地带的生存智慧
认识个在知乎写借楼小说的姑娘,她随身带着「三件套」:记事本记录每个寄生帖的流量数据,思维导图梳理分散在各处的剧情线,还有个自制插件提醒更新时段。问她为什么不发正规平台,她苦笑:「上次在某个小说网站签约,编辑说我每章结尾都要留钩子的写法『不符合规范』」。
这种创作方式意外催生了新行当——「楼层猎人」专门帮读者整理散落各处的章节,「剧情拼图师」收费制作完整版故事脉络图。更别说那些卖「防折叠话术模板」的、出租「高热度宿主帖」的,活脱脱一个地下产业链。
当野生故事遇见AI时代
现在刷小红书经常看到这样的笔记:「用ChatGPT生成借楼暗号指南」「Midjourney制作楼层地图教程」。有个大学生团队开发了「故事孢子」APP,能自动把小说片段分发到不同平台的热门评论区,据说已经帮三部借楼小说完成了「全网寄生」。
微信读书最近上线了「碎片拼图」功能,允许用户把标注段落组合成新故事。虽然官方说是为了方便知识整理,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在试探性接纳借楼式创作。只是不知道当算法开始主动饲养这些「数字藤蔓」,最初的草莽气息还能保留几分。
雨夜路过街角的24小时书店,看见玻璃窗上贴着的便签纸在霓虹灯下泛着微光。凑近发现是某部借楼小说的读者自发组织的线下接头活动——他们正在用便利贴续写故事的结局,各种颜色的字迹在玻璃上蜿蜒生长,像极了网络世界里那些倔强蔓延的故事藤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