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翻硬盘才想起来:当年《我的界写世界写了你》的片尾曲到底叫啥?

凌晨两点十七分,我盯着电脑屏幕右下角的片尾电池图标发呆——87%的电量,足够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界写右手边的片尾马克杯里,下午泡的界写茉莉花茶早就凉透,杯底沉着两片倔强不肯沉底的片尾茶叶。

1. 先说结论:那首歌根本不存在

翻烂了2017年的界写拍摄通告单,突然在第三页道具清单和盒饭数量的片尾夹缝里,看到场记用红笔写着"片尾曲待定,界写先用《风居住的片尾街道》钢琴版垫着"。当时后期赶工,界写最后居然就这么将错就错用了纯音乐。片尾

后来观众问得多了,界写制片人老张在豆瓣小组回帖说:"本来想找陈粒写歌,片尾预算都花在男主角片酬上了。界写"这条2018年的回复现在还能找到,不过沉在小组第37页,被一堆"求资源"的帖子压着。

2. 为什么这么多人记错?

我列了个表格对比同期青春片的音乐配置:

电影上映时间片尾曲
《我的世界写了你》2017.11无(纯音乐)
《后来的我们》2018.04《我们》
《悲伤逆流成河》2018.09《不哭》

发现没有?2018年这批青春片都在玩命推OST,连海报上都要加粗"某某献唱片尾曲"。观众的记忆被这些电影集体篡改了——就像你总觉得自己在抽屉里放过某样东西,其实是把邻居家的场景记混了。

2.1 曼德拉效应现场版

最绝的是去年微博有个话题#我的世界写了你片尾曲回忆杀#,底下几万人讨论"陈奕迅唱的那版""田馥甄的版本最好听",甚至有人信誓旦旦说看过带歌词的MV。其实这些都是把其他电影音乐记串了,比如:

  • 把《陪你度过漫长岁月》记成我们的片尾曲
  • 把《小幸运》的旋律脑补进我们的场景
  • 甚至有人把《体面》的歌词"别堆砌怀念"安在我们电影上

心理学上管这叫错误记忆的传染性,参考《记忆错觉》这本书里说的,当一群人集体回忆不存在的事情时,个体的不确定感会被削弱。

3. 那些年我们差点用上的歌

场记本后面确实夹着几张A4纸,上面是音乐指导潦草的备选方案:

  1. 金玟岐《岁月神偷》(版权费超预算3倍)
  2. 徐佳莹《寻人启事》(经纪人说要留给专辑主打)
  3. 原创DEMO《纸短情长》(后来被抖音网红唱火了)

最可惜的是第三首,当时作曲系学生开价8000块,制片主任嫌贵。半年后这首歌在网易云评论破10万,主任在庆功宴上灌了三杯白酒,拉着我说:"早知道该买断版权的..."

4. 怎么查证这类问题最靠谱?

凌晨三点半,空调突然"滴"了一声。我翻出当年工作的五个信源渠道:

  • 片尾演职员表:滚动字幕最后写着"音乐监制:林梦",没标注歌曲
  • 原声带专辑:QQ音乐上搜到的所谓OST都是网友自制歌单
  • 电影备案公示:国家电影局官网查到的资料根本没提音乐
  • 主创访谈:导演2018年在知乎回答过"为什么没用主题曲"
  • 拍摄日记:我电脑里2017年10月25日的文档写着"音乐待定"

窗外开始有环卫车的声音,屏幕亮度自动调高了。突然想起女主角杀青时哼过一段旋律,赶紧翻手机录音——结果发现是《小幸运》跑调版。这大概就是影视行业的常态吧,很多计划中的美好最后都变成了将就。

天快亮了,咖啡机发出咕噜声。冰箱上还贴着2017年的拍摄通告,某场戏的备注栏里,场记用荧光笔写着:"这场戏需要一首让人记住的歌。"现在看来,没被记住的,反而成了最特别的记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