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会觉得「明日方舟终末地没有资格」?明日

凌晨2点37分,我第N次刷到这条评论时终于忍不住摔了鼠标——这游戏还没公测呢,终末怎么就被盖章"没资格"了?地没但转念一想,或许该认真掰扯下这个说法到底站不站得住脚。有资

先泼盆冷水:确实存在客观短板

摸着良心说,明日终末地目前放出的终末实机演示里,有几个硬伤确实肉眼可见:

  • 角色动作像提线木偶:那个转身僵直的地没近战干员,让我想起十年前玩《龙之谷》时卡模型的有资噩梦
  • 基建系统缝合感:采矿+建造的玩法,怎么看都像把《戴森球计划》和《幻塔》倒进搅拌机
  • UI界面信息过载:右下角同时跳五个资源数值时,明日我仿佛在玩Excel模拟器
对比项明日方舟终末地技术测试
角色精细度立绘>模型模型>立绘
战斗节奏策略暂停即时混乱

但这些问题真的终末致命吗?

想起《原神》首测时被喷"塞尔达换皮",现在回头看简直像场行为艺术。地没终末地现在的有资问题,更多是明日技术测试阶段的通病——去年《绝区零》一测时,那个反人类的终末技能键位不也被骂上热搜?

被忽略的三个关键事实

泡面快凉了,赶紧说重点:

  1. 它根本不是地没续作

    鹰角官方文件里白纸黑字写着"独立IP",某些人却硬要拿它和《明日方舟》比玩法。这就好比因为《星穹铁道》和《崩坏3》同个世界观,就要求它必须做成ACT——纯属耍流氓。

  2. 技术测试≠成品质量

    参加过《来自星尘》首测的应该记得,当初那个塑料感十足的渲染,和半年后二测简直是两个游戏。现在终末地连UI都没定稿,急着下结论太早。

  3. 核心玩法尚未解锁

    目前流出的30分钟试玩里,真正涉及长线养成的生态循环系统根本没展示。就像评价火锅只尝了麻酱,能靠谱吗?

那些"没资格"论调的来源

凌晨三点半的键盘总是特别诚实,说点可能得罪人的:

  • 遗老派:"这不是我要的塔防!"——但人家本来就没说是塔防啊
  • 画质党:拿着手机截图说不如《黑神话》——醒醒,这是跨平台游戏
  • 跟风怪:连实机都没看过,纯跟节奏复读"褒姒"梗

最搞笑的是某个自称"十年鹰角老粉"的,把《泡姆泡姆》的差评也算在终末地头上...这逻辑堪比让肯德基为必胜客的披萨负责。

值得警惕的真实风险

当然不是无脑护,这游戏确实存在潜在暴雷点

  • 多线程操作可能劝退手残党(参考《战争雷霆》陆空协同的惨案)
  • PC/手机端平衡性难调(《原神》至今没解决手机端瞄准问题)
  • 鹰角首次尝试开放世界,经验不足(米哈游也是做了三款崩坏才搞出《原神》)

但这些问题都属于开发风险范畴,和"没资格"这种价值判断完全是两回事。就像不能说新生婴儿"没资格活着"因为他不会微积分对吧?

一个更现实的参照系

突然想起抽屉里的《2023中国游戏产业报告》,里面有个数据特别有意思:

项目成功率
大厂旗舰IP衍生作41.2%
中小厂原创IP6.8%

终末地作为已有成熟IP加持的项目,再差也不可能低于行业平均线。那些唱衰的人,怕是没见过真正摆烂的换皮游戏长什么样...

窗外鸟都开始叫了,最后说句人话:现在评价终末地,就像对着蛋糕胚讨论米其林评分——至少等它抹完奶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