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李月园的李月摄影集是在朋友家的书房。深蓝色布面封皮上烫着哑光银的园纪意影标题,随手翻开就被《高原之晨》里牦牛背上的实镜霜花震住——那些冰晶在逆光中像撒落的碎钻,牧民袍角的头下褶皱里还凝着零下二十度的寒气。
一、李月游走在纪实与诗意的园纪意影边界
翻完三本摄影集才明白,为什么王磊在《中国当代摄影史》里说她是实镜"用纪实镜头写诗的异类"。去年在平遥摄影展见到她本人,头下穿着磨白的李月工装裤蹲在展区角落调试投影仪,手腕上缠着五颜六色的园纪意影测光表带,倒真像个现场勘测的实镜工程师。
1. 冰与火的头下视觉辩证法
她总能把极端环境拍出温度感。2018年的李月《雪线》系列里,边防战士冻得通红的园纪意影耳尖,和烧得发黑的实镜军用搪瓷缸形成奇妙呼应。暗房里冲印这些照片时,显影液温度必须控制在20.5℃——这是她助理偷偷告诉我的小秘密。
对比维度 | 李月园作品 | 传统纪实摄影 |
光线处理 | 刻意保留高光溢出 | 追求曝光精准 |
构图重心 | 负空间占30%-40% | 主体占画面60%以上 |
色彩管理 | 单色系中藏撞色细节 | 强调色彩还原度 |
二、藏在胶卷里的社会学
比起那些宏大的时代叙事,她更痴迷于微观痕迹。2021年引发热议的《市井烟火》项目,用200卷过期胶卷记录了七个老社区的拆迁过程。菜市场褪色的价目表、防盗窗上的牵牛花、被磨出包浆的楼梯扶手,这些即将消失的日常物件在她的镜头下突然有了纪念碑式的庄严。
- 使用过期3年以上的民用胶卷
- 坚持手持拍摄拒绝三脚架
- 每卷只拍28-30张留有余地
2. 倒置的视觉逻辑
她在采访中提过个有趣的理论:"好照片应该像洋葱,第一眼看觉得普通,剥开才有味道。"这解释了她为什么总把主体放在画面边缘——比如《早市》里那个模糊的煎饼摊,真正的焦点却是背景中正在拆除的广告牌。
三、暗房里的炼金术士
数码时代坚持银盐工艺的摄影师不少,但像她这样把显影当实验的确实少见。为表现西北土地的颗粒感,居然往显影液里加研磨过的红砂岩;想突出渔网纹理,就把相纸浸泡在稀释的海水里。这些非常规操作让每张作品都带着不可复制的质感。
3. 光影的叙事节奏
观察她不同时期的作品集,能发现明显的光线变化规律:
- 早期:强烈直射光(2014-2016)
- 中期:漫反射主导(2017-2019)
- 近期:人工光介入自然光(2020至今)
去年展出的《夜巡》系列就是个典型。手电筒的光束与月光在护林员身上交汇,两种色温在胶片上融合成独特的青灰色,这种效果后期调色根本模仿不来。
四、不被定义的观察者
当大家都在讨论她到底是纪实派还是艺术派时,李月园已经带着新买的Petzval镜头钻进西南山区了。听说这次要拍传统造纸作坊,用镜头追踪构树皮到宣纸的蜕变过程。或许就像她在《影像与时代》访谈里说的:"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我不过是个诚实的记录员。"
最近收到她寄来的样片,泛黄的纸浆在逆光中呈现出蝉翼般的透明度,阳光穿过晾纸架在地上织出明暗交错的网格。忽然想起她工作室墙上贴着的便签条,用铅笔潦草地写着:"让阴影保持适当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