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元梦之星撞上蛋仔派对:一场关于“谁抄谁”的蛋仔罗生门
凌晨两点半,我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派对两个游戏界面——左边是网易的《蛋仔派对》,右边是元梦腾讯的《元梦之星》。两个圆滚滚的抄袭小人儿在几乎相同的赛道上翻滚,连背景音乐都带着相似的蛋仔欢快节奏。这场景让我想起上周表弟的派对质问:“哥,这俩游戏到底谁抄谁啊?元梦”当时我只能含糊其辞,现在干脆泡了杯浓咖啡,抄袭决定把这事儿掰扯清楚。蛋仔
先来认识两位主角
在讨论抄袭之前,派对得先让不玩游戏的元梦朋友知道我们在说什么。
- 《蛋仔派对》:网易2022年5月推出的抄袭派对游戏,主打“盲盒+UGC”模式,蛋仔玩家操作Q萌蛋仔闯关,派对后来加入了乐园编辑器功能
- 《元梦之星》:腾讯2023年12月上线的元梦新品,同样走多人竞技路线,宣传时强调“首期投入14亿激励创作者”
有趣的是,就在《元梦之星》上线前三个月,网易突然给《蛋仔派对》注册了“圆梦之星”商标——这个时间点巧合得就像电视剧里的商战桥段。
那些绕不开的相似点
我翻出去年写的游戏对比笔记,发现两个游戏的雷同处能列满三页纸:
对比维度 | 蛋仔派对 | 元梦之星 |
核心玩法 | 多人在线竞技闯关 | 多人在线竞技闯关 |
角色设计 | 圆润无棱角的Q版形象 | 圆润无棱角的Q版形象 |
物理引擎 | 夸张的布娃娃效果 | 几乎相同的物理反馈 |
UGC系统 | 乐园地图编辑器 | 星世界地图工坊 |
最绝的是某些关卡设计——比如那个要踩着移动平台过岩浆的关卡,连平台晃动的频率都像复制粘贴的。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平台跳跃玩法早在《超级马里奥》时代就有了,真要较真起来,谁都不是原创。
玩家社区的经典吐槽
在NGA论坛潜水时,看到个神评论:“玩《元梦之星》就像在平行宇宙玩《蛋仔派对》”。还有玩家做了个对比视频,把两个游戏的加载界面、商城按钮甚至抽奖动画放在一起,相似度高达八成。不过也有硬核玩家指出,《元梦之星》的皮肤渲染精度确实更高些——毕竟腾讯的技术储备摆在那儿。
时间线里的猫腻
翻遍公开资料,整理出几条关键时间节点:
- 2021年9月:网易内部立项《蛋仔派对》
- 2022年3月:腾讯注册“元梦”系列商标
- 2022年5月:《蛋仔派对》公测
- 2023年9月:网易抢注“圆梦之星”商标
- 2023年12月:《元梦之星》正式上线
这里面最耐人寻味的是商标战。网易那个“圆梦之星”的注册时间,刚好卡在《元梦之星》预热期。从业内朋友那儿听说,腾讯最初的项目代号其实是“星梦乐园”,后来才改成现在这个名字——不知道是不是被网易的商标狙击逼的。
法律意义上的抄袭
凌晨四点,咖啡见底。我翻出《著作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照着看,发现这类官司最难打的就是“玩法抄袭”。2018年《绝地求生》告《荒野行动》的案子最后也不了了之,因为法律只保护具体表达,不保护游戏规则。
有个做游戏律师的朋友说过大实话:“你要真能证明代码级抄袭,赔偿金能拿八位数;但如果只是玩法相似,法院可能连立案都困难。”这大概解释了为什么网易和腾讯至今没对簿公堂——双方都清楚,这种量级的公司打起官司来,律师费都比赔偿金高。
那些年我们见过的“借鉴”
随手列几个游戏史上的著名案例:
- 《英雄联盟》和《DOTA》
- 《王者荣耀》和《自由之战》
- 《原神》和《塞尔达传说》
发现没?大厂之间的“借鉴”从来都是双向的。就像我那个在腾讯做策划的同学说的:“现在做游戏就像炒回锅肉,关键看谁加的豆瓣酱更香。”
玩家真正在乎的是什么
在知乎相关问题下,最高赞回答是:“谁抄谁重要吗?我周末开黑时根本分不清自己在玩哪个!”这话虽然夸张,但确实点破真相——普通玩家更关心服务器稳不稳定、外挂多不多、氪金坑不坑。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元梦之星》上线首周,蛋仔的日活反而涨了15%。业内人士分析,这是因为派对游戏的市场被共同做大了。就像当年美团和饿了么打架,最后受益的是全体外卖用户。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上周带表弟双排,他操作着《元梦之星》的熊猫皮肤,我用的《蛋仔派对》的恐龙装。两个画风迥异的角色在各自屏幕里蹦跶,居然也能玩到凌晨一点——可能对于玩家来说,能带来快乐的就是好游戏,管它谁先谁后呢。
窗外天快亮了,文档字数停在2873。揉了揉发酸的眼睛,最后看了眼游戏图标上那两个咧嘴笑的圆球。它们还在我的桌面上并排躺着,像一对失散多年的双胞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