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半的世界胡思乱想:整个世界都是第五人格吗?

昨晚熬夜改方案时,电脑右下角突然弹出第五人格的都第赛季更新公告。我盯着那个穿着燕尾服的人格监管者剪影发呆,咖啡杯里的世界冰块早就化完了——你说,会不会我们生活的都第世界,本质上就是人格场大型非对称对抗游戏?

一、当现实开始出现游戏既视感

上周三早高峰的世界地铁站,看见穿西装打领带的都第上班族们面无表情地刷卡进站,突然觉得特别像游戏里求生者集体翻箱子的人格场景。区别可能是世界:

  • 游戏里破译密码机至少会亮进度条
  • 现实中的"监管者"可能是房贷和KPI
  • 我们甚至没有快捷发言按钮

心理学教授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里提到,人类会自发把生活场景游戏化。都第但最近三年有个诡异现象:不是人格我们在游戏化现实,而是世界现实越来越像特定类型的游戏

1.1 那些细思极恐的都第对应关系

游戏机制现实映射离谱程度
天赋加点系统考研/考公/考证★★★
道具合成公式职场技能组合★★★★
排位赛机制学区房争夺战★★★★★

我那个在鹅厂做游戏策划的发小听完这个理论,往啤酒杯里扔了颗薄荷糖:"你要这么说,人格连'佛系'这个词都是从游戏术语变成生活态度的。"

二、社会运行规则的隐藏代码

凌晨两点的便利店,收银员小哥正在手机上看第五人格直播。我问他为什么喜欢看这个,他挠挠头:"比起王者那种5v5公平对抗,这种天生不公平的设定反而更真实啊。"

这话让我想起去年爆火的《鱿鱼游戏》,其实非对称对抗的概念早就藏在我们的生活里:

  • 高考大省vs素质教育试点区
  • 一线城市房租vs三四线工资
  • 35岁程序员vs25岁应届生

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在《新资本主义的文化》中写过,现代社会的竞争机制越来越像刻意设计过的游戏平衡系统——总有人开局自带"慈善家"的怀表道具,也总有人被迫当那个永远修不好电机的幸运儿。

2.1 我们都在扮演什么角色?

对照游戏角色模板分析现实特别有意思:

监管者阵营:

  • deadline催命的甲方爸爸(红蝶既视感)
  • 总在半夜@全部门的领导(约瑟夫行为)
  • 算法推荐系统(隐形的小丑锯子)

求生者阵营:

  • 带薪摸鱼的打工人(自带翻窗加速)
  • 同时打三份工的斜杠青年(三护腕配置)
  • 总在最后关头交方案的你(压机博弈大师)

最绝的是我闺蜜的观察:"相亲市场根本就是殿堂级排位,每个人头顶都飘着肉眼不可见的分数标签。"

三、跳出地图边缘的思考实验

写到这里突然停电了,笔记本还剩37%电量。手机屏幕亮起,第五人格的登录界面在黑暗里特别显眼。如果世界真是场游戏,那:

  • 游戏策划是谁?(总不可能是马斯克说的"我们活在模拟世界"吧)
  • 赛季更新内容是什么?(最近三年该不会是生存模式资料片?)
  • 怎么查看自己的段位?(总不能是芝麻信用分吧)

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在《规则的悖论》里吐槽过,现代社会最荒诞之处在于我们明明知道规则不合理,却依然认真遵守。就像游戏里明知道某些角色强度超标,还是会老老实实打排位。

冰箱里最后半瓶气泡水已经没气了。突然想到个更惊悚的问题——如果现实真是第五人格那样的非对称对抗游戏,那些真正"退出游戏"的人,是真的掉线了,还是找到了隐藏的登出按钮

(后半夜的更新:来电了,但路由器坏了。也好,至少不用面对早上九点的会议——那个永远在椅子上转笔的"监管者"应该会把我挂在地下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