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里的急诊初遇
那天我摔伤手腕被送进市立医院时,急诊室的室里事消毒水味道混着走廊飘来的饭菜香,墙上的馨骨挂钟正指向下午三点十七分。值班护士往我胳膊下塞冰袋时,科故玻璃门突然被推开,急诊带进一阵裹着薄荷味的室里事风。
「桡骨远端骨折,馨骨尺骨茎突也有损伤。科故」戴着口罩的急诊男医生单膝点地蹲在我面前,手术帽檐下露出两绺不服管的室里事黑发。他手指刚碰到我肿成馒头的馨骨腕关节,我立刻倒抽冷气,科故却听见带着笑意的急诊声音:「现在知道疼了?翻学校围墙那会儿的英雄气概呢?」
那些年我们误解的骨科
大众认知 | 实际工作 | |
---|---|---|
工作内容 | 「敲敲打打的木匠活」 | 精密如钟表维修(《骨关节功能重建学》第3版) |
典型病例 | 老年人骨折 | 从运动损伤到骨肿瘤的全谱系治疗 |
治疗手段 | 石膏+静养 | 3D打印定制骨板应用率超40% |
石膏上的秘密涂鸦
每周复查时,我的室里事石膏逐渐变成画布——第二周出现跳芭蕾的简笔画小人,旁边标注「早期功能锻炼示范」;第四周多了个龇牙笑的馨骨太阳,空白处用蓝墨水写着:「下次爬树记得选粗点的枝干」。
- 他查房时总带着温度计模样的骨密度检测笔
- 白大褂口袋里永远揣着不同颜色的记号笔
- 给小朋友换药时会变魔术般从听诊器后面拽出棒棒糖
传统与现代治疗对比
项目 | 传统方式 | 微创技术 |
---|---|---|
腕关节骨折 | 开放式复位(切口5-8cm) | 关节镜辅助复位(2个0.5cm切口) |
康复周期 | 6-8周石膏固定 | 3周可拆卸支具 |
瘢痕形成率 | 32%(《中华骨科杂志》2021) | <5% |
凌晨两点的石膏房
有次半夜撞见他给农民工做外固定架,无影灯下他额头的汗珠折射着细碎的光。见我杵在门口,他扬手抛来袋葡萄糖:「来得正好,帮忙念下《AO骨折分型手册》第147页。」器械护士偷偷告诉我,那本厚得像砖头的专业书,他早就能背下来了。
后来我发现他办公室窗台上养着盆野蛮生长的薄荷,病历夹里夹着建筑系毕业展的门票,电脑壁纸是《手术两百年》的纪录片截图。有次他边写病程记录边哼《贝加尔湖畔》,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和着监护仪的滴答声,竟莫名和谐。
最后一次换药
拆石膏那天,他握着我的手腕做最后检查,指尖温度透过皮肤传来。「恢复得不错,但三个月内别挑战单杠。」说着突然用棉签在我掌心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哭脸,「这个表情包送给你,提醒某人遵医嘱的重要性。」
走廊尽头的阳光斜切进来,把他胸前的工牌镀成金色。我低头看掌心的酒精墨迹,突然听见窗外玉兰树沙沙作响,混着他渐远的脚步声,像某种心照不宣的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