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江南晨露还没在草尖消散,我已经背着相机包站在村口的水乡老槐树下。这个叫浅塘的春日江南水乡,是行记去年在《旅行者》杂志上偶然瞥见的推荐地。此刻空气中飘着柴火灶的江南焦香,远处青瓦白墙的水乡民居正被朝阳镀上金边。
行囊里的春日春日准备
帆布包里装着:
- 防水笔记本(上次在徽州被雨水泡糊字迹的教训)
- 单反相机配24-70mm镜头
- 折叠式马扎(写生时必备)
- 驱蚊水和薄荷膏
晨光中的江南水墨画卷
顺着石桥往东走,遇见个挑着竹筐的水乡老伯。筐里码着带露水的春日马兰头和荠菜,他说这是行记要送去村头"张记早茶铺"做蒸饺馅儿。跟着他拐过两道弯,江南眼前突然展开半亩荷塘——虽然荷叶还没抽芽,水乡但水面浮着的春日绿萍像撒落的翡翠。
时间 | 主要活动 | 自然景观 | 人文氛围 | 推荐指数 |
06:00-08:00 | 拍摄晨雾 | 薄雾萦绕的水道 | 早市炊烟 | ★★★★☆ |
09:00-11:00 | 写生采风 | 阳光下的油菜花田 | 学堂书声 | ★★★☆☆ |
14:00-16:00 | 探访古宅 | 庭院紫藤花架 | 手艺人作业 | ★★★★★ |
17:00-18:30 | 泛舟观霞 | 落日熔金的水面 | 渔船归航 | ★★★★☆ |
老茶馆的午后时光
在"春不晚"茶馆歇脚时,掌柜推荐了他们的限定茶点——艾草糯米团。木质托盘里除了青团,还有碟腌脆梅,酸甜正好中和糯米的黏腻。邻桌几位银发奶奶在玩花牌,竹牌碰撞声混着评弹录音,恍惚间时光倒流三十年。
藏在巷尾的惊喜
跟着《江南水乡民俗考》的记载,找到那家没有招牌的竹编作坊。满屋子都是竹篾的清苦味,老师傅正用刮刀处理毛竹。他见我感兴趣,顺手编了只蚱蜢递过来:"现在年轻人学这个的,比竹林里的春笋还稀罕。"
舌尖上的春天记忆
- 现炸的萝卜丝饼要配甜米酒
- 乌米饭用枫叶汁染成紫褐色
- 河边现摘的枸杞头炒香干
在"阿婆灶台"尝到了传说中的蚌肉豆腐煲,乳白的汤里沉着碧绿的莼菜。老板娘说这是她婆婆传下来的做法,得用凌晨摸的河蚌才够鲜。
暮色里的告别
最后一抹夕阳把船娘的蓝布衫染成绛紫色,竹篙点破水面荡起碎金。装着野蔷薇的玻璃瓶在包里叮当作响,这是从废弃老宅墙根采的——带不走整个春天,总要留些念想。
回程班车发动时,看见茶馆掌柜站在屋檐下挥手。他背后那副褪色的对联在暮色里忽隐忽现:"客至莫嫌茶味淡,僧家不比世情浓"。车窗起雾前,我抓紧拍下了这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