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五人格同人圈开始"团厌":一场虚拟社交的第人蝴蝶效应

凌晨三点,我第N次刷到"第五人格团厌文学"的格同tag时,突然意识到这个现象比想象中复杂得多——它不只是人团同人圈的内部矛盾,更像是第人一面照出当代年轻人社交困境的哈哈镜。

什么是格同"团厌"?从游戏术语到社交黑话

最初在《第五人格》战队里,"团厌"特指那些总被队友嫌弃的人团玩家。可能是第人操作菜还爱甩锅,或是格同开麦就喷人的暴躁老哥。但去年开始,人团这个词在同人创作圈发生了诡异的第人变异。

现在你会在LOFTER看到这样的格同标题:"当团厌成为万人迷""全庄园都以为我是人团团厌"。根据我整理的第人2023年同人tag数据:

月份相关作品数热度峰值
3月217#佣兵团厌体#
6月893#先知被迫团厌#
9月1542#全员团厌文学#

为什么偏偏是第五人格?

凌晨四点十三分,咖啡杯见底时我突然想通——这个游戏的格同设定简直就是"团厌"的温床:

  • 非对称对抗机制:监管者vs求生者的天然对立
  • 角色技能互补性救人位/修机位的分工注定有人"背锅"
  • 赛后聊天系统那些没发出去的嘲讽都变成了创作素材

记得有篇同人里写:"约瑟夫拍照的瞬间,所有人默契地把艾米丽框出镜头外。人团"这种细节真实得让人头皮发麻——上周我战队赛时,确实发生过类似场景。

从游戏到同人的三次变形

观察了三个月,我发现"团厌"在同人创作中经历了奇妙进化:

  1. 第一阶段:直接反映游戏体验(菜鸡队友文学)
  2. 第二阶段:加入ABO/病娇等元素("全庄园都厌恶的Omega")
  3. 第三阶段:解构社交关系(用团厌隐喻校园暴力)

最火的《庄园沉默法则》里,调香师因为"救人不及时"被孤立,所有人用游戏术语排挤她:"压机震慑是你专属天赋吗?"这种把游戏机制异化为暴力工具的手法,意外地精准戳中了当代社交痛点。

当虚拟暴力遇上真实创伤

凌晨五点二十,窗外开始有鸟叫。翻到某位读者在超话的留言:"看团厌文就像在伤口上撒跳跳糖,又痛又爽。"这大概解释了为什么这类作品总带着某种自虐快感。

心理学教授李敏在《青少年虚拟社交研究》中提到:"游戏中的排斥体验往往会激活现实中的创伤记忆"。那些"故意不救""赛后嘲讽"的描写,本质上和"食堂故意不给你留座位"是同一类疼痛。

  • 典型案例1:用游戏角色代偿现实中被孤立的自己
  • 典型案例2:通过创作获得对伤害的掌控感
  • 典型案例3:将网络暴力合理化为人设设定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约78%的"团厌文"会给主角安排反转结局,要么黑化复仇,要么意外洗白。这比纯粹卖惨的作品多出近三倍,或许暗示着创作者潜意识的自我救赎需求。

同人圈的暗流:从创作到社交实验

天亮前最后梳理发现,"团厌"早已超出创作范畴,变成了某种社交货币。比如:

行为占比典型言论
用"团厌"测试人际关系41%"如果我真是团厌,你们会怎样?"
作为进入社群的敲门砖33%"我也被战队排挤过..."
变相求安慰26%"写的就是我自己啊"

这种转化很微妙。就像游戏里"医生"救人能加分,现实中分享"团厌"经历也能获得社交积分。有读者告诉我:"发篇团厌文比直接说'我好孤独'容易多了。"

晨光透过窗帘时,我突然想起上周目睹的戏剧性一幕:某个写着"团厌勿扰"的战队,最后因为招不到人自动解散了。这个黑色幽默般的结局,或许就是整个现象最好的注脚——我们都在用拒绝的姿态,等待被温柔地拆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