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臣倍健蛋仔派对:这届年轻人为什么把保健品吃出了新花样?汤臣
凌晨1点23分,我盯着购物车里那盒蓝白包装的倍健"汤臣倍健蛋仔派对"发呆——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刷到朋友圈有人晒这个了。配文清一色是蛋仔"养生局打卡",照片里五颜六色的派对"蛋仔"堆在玻璃碗里,旁边摆着气泡水,汤臣不知道的倍健还以为是什么新式甜品。
作为一个常年把褪黑素当糖吃的蛋仔熬夜党,我决定较个真。派对接下来72小时,汤臣我扒了18篇论文,倍健蹲了6个直播间,蛋仔甚至混进三个养生社群,派对终于搞明白这个看着像儿童零食的汤臣保健品,怎么就成了都市青年的倍健"续命社交货币"。
一、蛋仔拆开那颗"蛋仔":当保健品穿上糖衣
撕开包装那刻,我差点以为拿错了——这玩意儿长得太像超市卖的巧克力麦丽素了。淡黄色小球带着股奶香,咬开是蓬松的夹心,根本不像传统保健品该有的"药味"。
传统保健品 | 蛋仔派对 |
药片/胶囊形态 | 直径8mm的球形颗粒 |
需要温水送服 | 可直接咀嚼 |
单独服用 | 常见搭配:气泡水/酸奶/冰淇淋 |
翻到成分表才发现玄机:每颗"蛋仔"相当于1/4片维生素软糖的剂量。这种"零食化稀释"挺鸡贼——既降低了用户的心理负担,又通过"一次吃四五颗"的仪式感提升了复购率。
二、养生朋克的AB面:从功能到社交
在朝阳区某网红咖啡馆,我见到了把蛋仔派对当"下午茶"的Luna。她打开随身带的金属药盒,里面分格装着不同颜色的蛋仔:"紫色是护眼的,绿色是补铁的,周末轰趴带粉色胶原蛋白款..."
- 场景重构:保健品从"吃药"变成"吃点心"
- 社交属性:"你尝尝我这个口味"成为新型破冰话术
- 心理补偿:熬夜后吃两颗,罪恶感-50%
中国保健协会2023年的报告显示,18-35岁群体的保健品消费呈现三个特征:
- 日均摄入量减少37%
- 购买频次增加2.8倍
- 分享行为提升410%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汤臣倍健要把生产线改造成"糖果车间"——现在年轻人要的不是"治病",而是"在养生的时候发朋友圈"。
2.1 那些令人上头的细节设计
凌晨三点失眠研究包装,发现几个魔鬼细节:
- 每盒配的折叠小勺刚好能舀起3颗,符合"每日三次"的暗示
- 不同功效的蛋仔碰撞会发出清脆声响,激发多巴胺分泌
- 盒盖内侧印着"今日已养生"打卡区,但留白足够写心情语录
三、科学还是玄学?拆解"派对"背后的营养逻辑
当我拿着成分表去请教营养学教授时,他推眼镜的动作明显顿了一下:"这种微剂量复合配方更像心理安慰剂..."
以最火的"蓝莓护眼款"为例:
成分 | 每颗含量 | 日需量占比 |
---|---|---|
叶黄素酯 | 0.15mg | 1.2% |
维生素A | 12μgRE | 1.5% |
锌 | 0.08mg | 0.6% |
"但你不能否认它有用,"教授突然转折,"每天记得吃三颗的人,通常也会主动减少屏幕时间。"这大概就是现代养生的黑色幽默——我们花钱买的不是成分,而是对自己好的心理暗示。
四、藏在消费主义里的养生真相
蹲点直播间那晚,主播喊着"买三盒送定制药盒"时,弹幕突然飘过一句:"所以我们是花钱买了个仪式感?"屏幕凝固了两秒,接着更疯狂地刷起"已下单"。
在《消费社会》里鲍德里亚早说过,现代人购买的从来不是物品本身。当我把最后一颗蛋仔倒进嘴里时突然懂了——我们买的或许是那个愿意为自己健康负责的幻觉,哪怕只是每天花三秒钟咀嚼一颗糖。
窗外天快亮了,电脑边那盒蛋仔派对在晨光里闪着塑料质感的光。我突然想起昨晚社群里的对话:"你们真觉得有用吗?"沉默几分钟后有人回复:"至少比什么都不做强吧..."